王剑华指出,近年来,全市各级办信部门牢记为民解难、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,认真贯彻市委、市政府决策部署,自觉服务全市重点任务和工作大局,不断提升基础业务规范化、标准化、信息化水平,大力推进重复信访治理、信访积案化解攻坚,探索实践上门办信新理念新模式,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,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为推动信访工作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 随着网络社交、在线购物等不断发展,在虚拟空间产生的电信网络诈骗也日益变化。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已成为当前发案最高、造成损失最大、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。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,是保护群众财产安全的需要,也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需要。 10月11日至17日是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,其间一则消息令人振奋:今年6月至8月,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连续3个月实现同比下降,自去年10月以来,打击整治非法开办贩卖电话卡银行卡犯罪“断卡”行动的成效正在逐渐显现。 同时,全国人大正在推进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立法工作,意味着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将有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。 所谓“打蛇打七寸”,“断卡”就打在了犯罪的“七寸”上。 犯罪分子利用非法收贩来的电话卡、银行卡进行收取、转移赃款,逃避公安机关追查,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的重要原因。 如今随着“断卡”行动深入推进,犯罪团伙作案成本大幅提升,电信诈骗活动受到遏制。 当前,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已进入深水区。 从对现行案件快速侦破,到斩断上下游黑灰产的技术链、网络链、资金链,一系列越来越深入的治理组合拳表明,今天的反诈早已不再拘泥于就案办案,已经迈向源头治理、综合治理,从根源上铲除犯罪土壤。 个人信息保护成效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。 需要看到,不同于过去广撒网、随机式的诈骗手法,当前欺骗性、迷惑性更强的精准诈骗日趋活跃,而个人信息泄露则是背后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推手。 无论是2019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,还是今年以来诸如数据安全法、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重要法律的陆续出台,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受到全社会高度肯定。 从转变治理思路,强化行业相关行为的监管,到强化法治保障,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、执法、司法等各环节,实践证明,为人民群众织密个人信息的安全网才能防患于未然。 打出综合治理组合拳,就要形成多管齐下、各方参与的治理合力。 关于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的说明也强调“统筹推进跨行业、企业统一监测系统建设”,这必然要求各个部门和相关企业之间相互配合、良性互动。 同时,综合治理还意味着运用最新技术和充分发挥全民参与的力量。 一方面,一些犯罪分子不断翻新诈骗手法套路逃避打击,甚至将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、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应用于诈骗实施,使其更加智能化、低成本化、隐蔽化,反诈的技术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、迭代升级;另一方面,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不时登上网络热搜,作为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反诈预警和宣传的最新手段之一,其效果已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。 电信网络诈骗是可防性犯罪。 只有坚持打防并举、防范为先,特别针对财务人员、在校学生、网购人员等群体,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反诈方案,才能筑牢防诈反诈的坚实堤坝,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、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 领事司领事保护中心党支部组建“读书会”,征集和购买宣传党的理论、弘扬正气、提升素养的好图书,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。 (责任编辑:admin)本文由狼人2021地址一地址二整理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arverdoor.com/fc/285.html |